设计杂谈:聊聊设计风格
- 2018-06-04 17:17
- 来源/作者:UI中国/琢也不成器
- 己被围观 次
“设计教学应该有教学的科学性和逻辑性,有自己的内在体系,有设计的具体目的性, 包括社会性、应用性、市场性和审美性诸方面的目的,这样才能构建一个完整的设计教学体系。我
王受之教授在他的论文《设计基础教学》中提到:“除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之外,还有一个设计品位的培养问题。设计教育之重要,一方面在于教育学生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,相对来说,这方面的培养还是比较容易的,最难的是设计品位的培养问题。我不认为设计品位有正确与否的标准,只能说这个学生没有达到你认为的理想高度。对于可以量化的功能问题我们可以有绝对的标准来衡量,而在审美方面则因人而异,无法绝对化地评估。在形式上、风格上、品位上,我趋向于“可以好些”的对比看法,就是英语上说的‘can be better’—如果这样处理大约‘可以好一点。’”
“设计教学应该有教学的科学性和逻辑性,有自己的内在体系,有设计的具体目的性, 包括社会性、应用性、市场性和审美性诸方面的目的,这样才能构建一个完整的设计教学体系。我们具体地从设计基础课程、理论课程、设计品位的素养三大方面来谈。 “基础课程中有两个主要的组成部分,一个是视觉表达技法,第二个就是形式规律,比如点、线、面的关系,空间和立体形态的关系,色彩的内容和互相的关系等。 “第二方面是理论课程组群。设计应该是多元性的,设计理论课程不是一个死的东西,而是启发性的思维训练。是一个试图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。那么,什么是设计?设计就是一个思想、一个创意,把这种构思和创意通过视觉表达方式,形成产品。
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力求把学生培养成“学会如何学习的人”,“学会如何适应变化的人”,从而成为能顺应社会要求的“充分发挥作用”的人,而不是掌握了大量固定知识的人。强烈的色彩和原始的形体代替了微妙而丰富的色彩变化;生硬的构图代替了生动别致而又似乎漫不经心的安排。他们所关心的不是与客观事物如何逼真,而是设计构图如何富于表现力;不是对自然景物灵敏的观察力,而是把它们转化到一个具有抽象意义的平面上。
沃尔夫林提倡对艺术风格变化的可能 性条件进行考察,把艺术内容定义为一种“想象性观看”方式的表现,而这种模式是从特 定时代所特有的“形式可能性”范围中发展而来的。他建立了一个使用“形式”、“区域”、“平面”、“团块”、“体积”、“比例”、“尺寸大小”、“光线”、“色彩”、“质感”等术语来分析艺术作品的体系,由此将艺术史的研究重新回归到“明确的艺术问题” 上去,并将重点放在了“遵循着自身法则”的艺术作品的“内容”之上。
相应的模仿风格
国外的相似风格
“不仅仅是为了患者,更是为了旁观者”
简单的一句话,才道出了这个设计真正的精髓。
我们常常会思考“设计的意义”,如果单纯从“艺术创作”的角度去理解它,未免太过单薄。其实,设计是有力量的,它为解决根本问题而生,以人性关怀为基础,通过审美的超越性,为我们的世界创造了更多的可能性。
正如这组海报,因为有温度的设计,给了我们这样一个机会,让我们站在他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,理解对方。
这才是有“爱”的设计。
站酷地址: https://spacedone1.zcool.com.cn
(责任编辑:xiaochuan)
*PSjia.COM 倾力出品,转载请注明来自PS家园网(www.psjia.com)
上一篇:学设计就是学软件吗?